作者简介
姜戎,58岁。北京人。北京某大学研究人员。主业:政治经济学,偏重政治学方面。1967年自愿赴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。1978年返城。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。1971年起腹稿于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。1997年初稿于北京。
内容简介
本书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“狼故事”一气呵成,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。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、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,令人欲罢不能。
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:狼的每一次侦察、布阵、伏击、奇袭的高超战术;狼对气象、地形的巧妙利用;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;狼族中的友爱亲情;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;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——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.?我们不能不追思遥想,不能不面对我们曾经辉煌也曾经破碎的山河和历史发出叩问:我们口口声声自诩是炎黄子孙,可知“龙图腾”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“狼图腾”演变而来?华厦民族的“龙图腾崇拜”,是否将从此揭秘?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?
精彩书评
在《狼图腾》这部书出版之前,我们对“狼”知之甚少。极其有限的关于“狼”的零星知识,来自于幼时被曲解的童话和寓言,以及当下电视中的部分动物环保节目。
在潜意识里,我们惧怕狼;甚至憎恨狼。我们想当然、习惯性地把狼与“残暴”“凶恶”“贪婪”等恶性语词捆绑在一起。在我们当下的文化观念中,“声名狼藉”之“狼”,声誉其实早于其肉身的灭绝。
因而,阅读《狼图腾》一书所引起的震惊,是具有某种颠覆性的。它超出了我们的日常阅读视野和想象。此前,尚无一部书能将“狼”的生物性,与“狼”在历史文化生态等方面的“精神性”,如此天衣无缝地勾连起来。锋利的狼牙如同一根根锥子,血淋淋地楔入并咬透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,填补了历史与文学史的重大空白。
“狼图腾”作为一部鸿篇巨制的核心理念,在文本中通过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,来进行形象化的表述。其一:“狼图腾”文化是中华文明史上无可否认的一个存在事实。(草原生活、草原历史和小说人物)其二:游牧民族为什么信仰“狼图腾”。(群狼与小狼的故事以及情节走向的内在逻辑推动)其三:“狼图腾”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的深度作用力。(结语的纵深探掘)
“狼图腾”是中国西北草原民族,始终一贯所信奉的民族文化图腾。从炎黄时期的古匈奴、古羌族就已经开始,一直坚持到近代。“狼崇拜”对草原民族的性格、行为、情感和精神心理,具有本源性的作用,并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历史上曾经所向披靡攻占了西方领土的东方民族,均为游牧民族。而对世界震感最强的就是三个信奉“狼图腾”的民族:匈奴、突厥和蒙古。这充分说明了狼图腾精神持久的生命伟力。但在《狼图腾》一书出现之前,从未有人对此进行实地考察,并深刻地加以表述和研究。
那么,为什么中国的游牧民族都崇拜“狼图腾”呢?著名蒙古史权威韩儒林先生曾说“其理由不可知”。这是关乎东方游牧民族,为什么曾经征服过世界的重大历史学术谜团。
《狼图腾》就是试图破解这一千古之谜的一部奇书、一部建立在实证基础上、描摹了逼真的草原原生态生活,而又渗透着个人理性思考的文学力作。作者姜戎具有原始游牧形态末期最后的牧民、以及下乡到草原插队的北京知青的双重身份。他痴迷地观察、搜集所有有关“狼”的真实故事和传说,并亲自掏狼窝、养小狼,以此来探究“狼”在整个草原生物链与自然的关系,以及在草原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,长达数十年,最终揭开了这个谜团。贯穿于全书中那些大狼与小狼的离奇故事,对于今天的读者,几乎是闻所未闻,惊险刺激、极具陌生感与新鲜感,读来引人入胜、令人信服。
《狼图腾》一书中,作者始终将强悍进取的游牧民族性格,与华夏农耕民族性格,置于几千年同一历史时代的语境中,作出直接、形象的比较。“狼图腾”的精神之矛,直指儒家文化、农耕文明背景下的国民性格的劣根性。五四以来,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始终未能彻底,原因之一在于缺乏鲜明而清晰的参照系。而《狼图腾》为我们提供了以狼精神为楷模的游牧精神性格,便可找出“中国病”之从这个意义上说,这部全面深入描写和研究“狼图腾”的作品,在文病源基因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这部全面深入描写和研究“狼图腾”的作品,在文学、历史学、民族学、人类文化学、生态环境学等各方面,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与审美价值。
在近年来长篇小说的“宏大叙事”,普遍受到读者“审美疲劳”的拒绝,在“图书市场”与文艺批评的双重质疑下,《狼图腾》的作者却以坚定的自信、强大的实力与冒险精神,改写并丰富了“宏大叙事”这一极难驾驭的创作方法。
《狼图腾》的叙述语言,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。犹如绘画中扎实的素描功底,轮廓和线条沉稳准确,具有凝重、高清晰度的写实风格,充满了极为传神、独创的动感比喻,对事物有极强的表现力。细微处可细至纤毫毕现、笔笔精致;粗犷处可寥寥几笔略去,整体感觉气势磅礴、一泻千里。
《狼图腾》的文体具有反流行小说的实验性,用现实主义手法,作出了探索与创新。富含哲理的“论语”,是小说叙事血肉之躯的“关节”——时有作者在场或脱离故事之外的思考与议论,是该书文体的特色之一。其议论部分均有作者对“事实”穷根究底、精辟独到的真知灼见,而少有泛泛而谈的平庸之说。
《狼图腾》的文体创新实验最重要的部分,是小说尾声之后——长达四万余字的“纵深探掘:关于‘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’”。这是一次文学书写的极大冒险,也是《狼图腾》作为一部具有文化学术价值的长篇小说的重要突破口。 在迄今为止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,《狼图腾》中这条独一无二的小狼,教会我们关于热爱自由和生命的全部真理。
鉴于以上所述,我相信读者有理由认为:今年不是猴年,而是“狼”年。《狼图腾》让我们重新认识被农耕文化所扭曲的“大灰狼”形象。《狼图腾》让我们懂得:狼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动机。
经典语句
1、要想在草原呆下去,就得比狼还厉害。
2、狼只要有东西吃,就不找人畜的麻烦。
3、我也打狼,可不能多打。要是把狼打绝了,草原就活不成。草原死了,人畜还能活吗?
4、所有人的祖先都是猎人,猎人是人类在这世界上扮演的第一个角色,也是扮演时间最长的一个角色。
5、天下的机会只给有耐性的人和兽,只有耐性的行家才能瞅准机会。光靠狼的狠劲还不成,还得靠狼的耐性。
6、只有最精的黄羊,才能舍得身子底下焐热的热气,在半夜站起来撒出半泡尿,这就不怕狼追了。
7、打仗,狼比人聪明。打仗的输赢,全看你是狼,还是羊……
8、速度是黄羊抗击狼群的主要武器,一旦丧失了速度,黄羊群几乎就是一群绵羊或一堆羊肉。
9、狼群如此艰苦卓绝地按捺住暂时的饥饿和贪欲,耐心地等到了多年不遇的最佳战机,居然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解除了黄羊的武装。
10、这是一场真正的屠杀,也是智慧对愚蠢和大意的惩罚。
11、你要是头狼,准得饿死。一次打光了黄羊,来年吃啥?狼可不像人这么贪心,狼比人会算账,会算大账!
12、草原上,谁活着都不容易,谁给谁都得留条活路。
13、黄羊能把狼群引开,狼去抓黄羊了,牛羊马的损失就少了。
14、蒙古人一半是猎人,不打猎,就像肉里没有盐,人活着没劲。不打猎,蒙古人的脑子就笨了。
15、我跟巴雅只挖到了一只,其它几只是先回来的几家人送给咱们两家的。他们说,这是额仑草原的规矩。杨克笑道,咱们跟着老阿爸真是占大便宜。老人也笑了笑说:你们也是草原人了,往后也要记住草原的规矩。
16、在草原,对朋友耍滑要吃大亏的。
17、在蒙古草原,平安后面没平安,危险后面有危险。
18、马群在大开杀戒以后,迅速调整队形,怯马在内,强马在外。用爆发有力、令狼胆寒的铁蹄,组成连环铁拳似的后卫防线。
19、这是在马上用马棒打狼最有利的位置,也是巴图此夜所能得到的绝佳杀狼机会,关键就看胆量和手上的准头了。
20、狼的最坚硬但又最薄弱,也是最致命的部位——狼牙。
21、狼的自杀是极其残忍痛楚的,因此狼也就不会让它的陪命者死得痛快。
22、但残酷的草原蔑视弱者,依然不给弱者最后的一点点怜悯。
23、你看,狼懂气象,懂地形,懂选择时机,懂知己知彼,懂战略战术,懂近战、夜战、游击战、运动战、奔袭战、偷袭战、闪击战,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。还能有计划、有目的、有步骤地实现全歼马群的战役意图。
24、在这持久战争中,人与狼几乎实践了后来军事学里面的所有基本原则和信条,例如:知己知彼。兵贵神速。兵不厌诈。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。常备不懈,声东击西。集中兵力,各个击破。化整为零,隐避精干。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。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走。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。敌进我退,敌驻我扰,敌疲我打,敌退我追。
25、在草原上,做什么事都别做绝,兔子急了还咬狼呢,母狼急了能不拼命吗?
26、头狼这么干不是狠毒,是在发善心,是怕伤狼落到人的手里,受人的侮辱!狼是宁死也不愿受辱的硬汉,头狼也不愿看自己的兄弟儿女受辱。
27、你想草原上的狼,战斗力为什么那样强?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头狼会干脆地杀掉重伤兵,可是这样一来也就减轻了狼群的负担,保证了整个队伍的精干快速有力。了解狼的这个特点,你在跟狼打仗时候,就能把形势估计得更严重一些。
28、以后咱得像狼一样,尽量减少常规打法,要胡打乱打、出其不意,停停打打、打打停停,乱中求胜,虽然乱,不合兵法,但让狼摸不到规律,防不胜防。
29、它不会受狐狸甩动大尾巴的迷惑,能直接咬住狐狸尾巴,然后急刹车,让狐狸拼命前冲,再突然一撒口,把狐狸摔个前滚翻,使它致命的脖子和要害肚皮来个底朝天,黄黄再几步冲上去,一口咬断狐狸的咽喉,猎手就能得到一张完好无损的狐皮。
30、陈阵发现蒙古牧民擅长平衡,善于利用草原万物各自的特长,能够把矛盾的比例,调节到害处最小而收益最大的黄金分割线上。